香港智慧水务新引擎:管道检测机器人实验室如何破解百年管网难题
博铭维技术、香港水务署与香港理工大学在青衣"Q-Leak"地下水管测漏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成立管道检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。这项投资达2000万港元的合作项目,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水务建设进入技术融合新阶段。
技术破局:破解香港管网检测三大难题
"香港供水管网系统就像迷宫,平均埋深达8米且70%位于车行道下方。"香港水务署署长黄恩诺指出,传统声波检测法在高压管网中误差率高达35%,而进口机器人设备因无法适应30°以上弯管,实际应用率不足40%。
联合实验室研发的Snake1000管道检测机器人展现出显著优势:
适应管径:DN150-DN1200全覆盖
检测精度:漏点定位误差≤0.5米
作业效率:较传统方法提升3倍
技术团队特别针对香港管网特征开发三大创新模块:
高压自适应推进系统(承受水压达2.5MPa)
多模态传感阵列(集成声学、光学、压力传感器)
路径规划AI算法(弯管通过率提升至92%)
本地化验证:皇后山项目创造检测纪录
在皇后山供水管网改造项目中,Snake1000机器人成功完成三项技术突破:
在DN300铸铁管中连续作业2.3公里无需中继
准确识别出3处直径2mm的微渗漏点
通过90°弯管时保持98%的数据传输率
"该设备在离岛区复杂管网中的表现超出预期。"水务署高级工程师李国明透露,相比德国进口设备,Snake1000的管壁检测分辨率提升40%,而采购成本降低65%。目前香港已有12个行政区采用该技术进行管网健康诊断。
湾区协同:技术输出开启国际化征程
联合实验室采用"内地研发-香港测试-全球推广"的创新模式:
博铭维提供机器人本体设计与AI算法
香港理工大开发管网数字孪生系统
水务署提供真实场景测试环境
这种协同机制已产生显著成效:基于香港项目数据优化的机器人导航系统,在2025年德国柏林国际水务展上获得"最佳技术创新奖"。实验室计划三年内将技术输出至东南亚6个国家,预计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港元。
"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香港管网问题。"博铭维技术CEO表示,实验室正在研发搭载水质生物传感器的第五代机器人,可实时监测28项水质指标,该技术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水务标准体系。
随着青衣测漏中心二期工程的启动,这个汇聚产学研力量的创新平台,正在为全球城市供水管网运维提供"中国方案"。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环境局局长所言:"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,更是大湾区协同创新的典范。"